当前位置:

2017年度“世界品牌500强”发布 37个中国品牌上榜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赵建国 编辑:余艺丹 2018-01-05 10:57:03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度“世界品牌500强”发布,37个中国品牌上榜——

  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本报记者 赵建国

  国家电网、腾讯、海尔、中国工商银行、中央电视台……近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2017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榜单,其中有37个中国品牌上榜,相比去年有所增加。

  “在当今信息时代,品牌是工商实体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风向标。这已经是世界品牌实验室连续14次发布‘世界品牌500强’,对于促进市场主体积极打造品牌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上海社科院品牌专家谢京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品牌加速“走出去”

  与2016年相比,今年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有一些新的变化,牵动着业界的“神经”。因发布人工智能战略,2016年的亚军谷歌荣登冠军宝座,2016年的冠军苹果退居第二;因在新零售模式中稳步推进,亚马逊继续保持季军位置。

  今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品牌中,表现亮眼的有国家电网、腾讯、海尔、华为、中国华信、青岛啤酒、五粮液、中国国航和中国太平。2016年的榜单上,中国品牌有36个,今年为37个,呈现持续增加之势。新上榜的中国品牌,分别为中国南方电网、中国中车和五粮液。

  引人瞩目的是,此次“世界品牌500强”中,国家电网、腾讯、海尔等中国品牌入围前50强,位列第一梯队,其中海尔是唯一入围前50名的家电品牌。

  海尔一直坚持自主品牌战略,把打造“四个品牌”作为企业目标。一是创新品牌,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二是可持续发展品牌,坚持践行绿色理念,为社会长久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客户至上品牌,在每一个细节中倾心而为,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四是缜密的解决方案品牌,为消费者量身定制系统化的现代生活解决方案,创造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国家电网和腾讯也都是中国品牌中的佼佼者。

  国家电网拥有国家级实验室18个,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以“特高压”及“智能电网”等为代表的电力核心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在业内树立了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在榜单上的排名也由去年的第36位提升到今年的第32位。

  腾讯的微信团队针对海外用户开发的WeChat注册账户数已超过7000万,目前新的微信版本又加入了支付功能,腾讯的国际化道路愈发清晰。通过WeChat,腾讯的品牌知名度在国外日渐风生水起。

  提高品牌“含金量”

  纵览2017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此次共有28个国家的品牌入榜。从品牌数量的国家分布来看,美国占233席;法国和英国分别有40个和39个品牌,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日本、中国、德国、瑞士和意大利是第二阵营,分别有38个、37个、26个、21个和14个品牌入选。

  榜单前十名中,9个是美国品牌,1个是德国品牌。除前三名之外,另外7个品牌为微软、脸书、美国电话电报、可口可乐、梅赛德斯奔驰、通用电气和麦当劳。

  业内专家表示,尽管中国品牌近年来呈现持续增长势头,但总体数量不足和排名位次偏后的问题依然存在,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相称。究其原因,有专家指出,一是中国品牌的命名、定价和形象设计尚不够国际化;二是中国品牌虽然在非洲、南美、南亚等市场获得成功,但在欧美市场尚未站稳脚跟;三是随着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全球普及,中国品牌应该可以较容易接触到各国终端用户并快速缩小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差距。

  品牌的力量,多年来经历了市场的检验,已经成为影响市场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高度重视品牌价值,着力打造自主品牌,须臾不可小觑。近期,因被曝出产品造假丑闻,日本三菱品牌声誉受损,使其在品牌排名榜单上直接跌落104个座次;日产也因被曝出存在38年的质检造假丑闻,导致工厂停产、车辆召回、销量严重下滑,品牌价值出现“雪崩”式下跌。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打造中国品牌得到了政府、市场主体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务院专门发文,从2017年起,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这是着眼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提出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品质、讲究品牌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体验式等消费特点。同时,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树立自主品牌消费信心,促进企业诚实守信,实现更加和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品牌是当务之急。”谢京辉表示,在新挑战面前,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强化品牌“含金量”,把中国品牌做大做强,以实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市场监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