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产权来铺路 昔日“天堑”变通途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作者:崔静思 谢雨衡 龚雪 编辑:余艺丹 2017-02-09 09:15:54
时刻新闻
—分享—

  刚刚过去的2016年,在山东省有一条西起济南、东至青岛的在建高铁线路,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条全长300余公里的济青高铁,将使济南到青岛的路程缩短至1个小时。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这条正在施工建设的高铁线路中,也见证了一项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的全面应用--这就是由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二十三局)用8年时间研发出的高铁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

  “中铁二十三局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出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多项成果水平国际领先,带动了行业的发展。”中铁二十三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靠知识产权的支撑与推动,中铁二十三局这家隶属中国铁建的企业,正在努力将自身建设为质量效益型、具有高价值的一流企业。

  突破关键技术

  在地形复杂的四川省,从雅安到泸沽的道路一度被人们称为“天堑”,特别是在雅安市石棉县境内的一段路程,由于穿越横断山脉,地处海拔2500米的托乌山下的安宁河、鲜水河地震烈度为9度的断裂带上,要想在这里开路架桥,难度可想而知。2007年时,成立仅3年的中铁二十三局中标了雅泸高速C20合同段干海子特大桥,并在这项被列为西部山区桥梁建设科技示范项目的工程上,开始了自主创新的征程。

  “干海子特大桥处处多创新。”据中铁二十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工法工艺创新方面,大桥施工采用了在格构墩上搭建“焊接吊仓”的方法,用人工影响作业环境的办法解决恶劣气候条件下高质量焊接与作业环境发生矛盾的问题;而为了确保大桥在急弯、连续纵坡下,全钢管砼桁架梁不因热胀冷缩的应力变化而改变结构,施工方又创造性地给桁架梁穿上了抗弯抗扰度的“铁靴”。

  “围绕这些技术创新,中铁二十三局积极提交专利申请,‘钢管格构墩现场安装测量控制方法’等8件发明专利申请获权,为企业积累了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该负责人表示,“应该说,通过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我们建成了一座被赋予了鲜活生命力的大桥。”

  实际上,近年来,中铁二十三局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形成知识产权,进而引领行业发展的案例不胜枚举。如在潼洛川等多条黄土隧道上成功应用的“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关键施工技术”,解决了我国湿陷性黄土地质条件下,下穿既有线、浅埋偏压等大断面黄土隧道安全快速施工等技术难题,拥有2件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应用于重庆鱼洞长江大桥的“260米大跨宽幅连续钢构桥综合施工技术”,则是世界桥梁中首座为公路、城市轻轨两用的大跨度连续钢构桥,拥有5件专利。“经过国家大规模、高标准高速公路等基础建设的磨练,中铁二十三局以雄厚的技术创新实力,取得了行业领先地位。”该负责人说。

  打破国外垄断

  2008年初,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一系列核心技术的缺失却成为了制约高铁快速发展的瓶颈。如作为信号传输中枢的高铁钢轨,就给轨道板的绝缘技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尤其是雨雪天气,轨道板因潮湿发生漏电短路,降低道床阻抗,影响信号传输,危害行车安全。然而,与之相关的先进的热塑性树脂包覆钢筋技术,又长期被国外垄断。

  中铁二十三局洞察了这一潜在市场,迅速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开始了高铁无砟轨道板设计制造和线路维修技术的研制开发。历时两年多,中铁二十三局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无砟轨道热塑性树脂包裹钢筋绝缘技术。此后,为攻克高铁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预应力偏心等导致翘曲变形的问题,中铁二十三局又在对已经投入运营的无砟轨道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张结构、先张工艺”的构想,并迅速进行运用实践,将我国高铁无砟轨道技术推向世界领先地位。

  “在6年多的时间里,中铁二十三局围绕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研制及维修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在核心专利周边广泛进行外围专利布局,目前已拥有相关专利40余件,其中包括“上承式二维轨道板调板装置”等28件发明专利,5项技术世界领先,但成本大约只有国外产品的2/3,一举突破了国外的专利壁垒。”中铁二十三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可以说集成了世界高铁无砟轨道板技术之精华。

  截至目前,中铁二十三局已拥有中国专利188件,其中发明专利68件。“近年来,中铁二十三局在高速公路隧道、高速铁路、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拥有了大量知识产权,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为企业赢得了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中铁二十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其将进一步加强技术中心的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市场监管频道首页